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心理服務平民化,還有很長遠的路💡

💡心理服務平民化,還有很長遠的路💡

文:諮商心理師/王弈升(Awi Sitang)

(如欲引用,請務必先行知會作者,請以全文連結方式引用)
------------------------------------------------------------------------------------------
近期有一篇心靈破網專題報導,探討民眾若「憂鬱」時(罹患精神疾病),求助「精神醫療」與「心理治療」現象。此篇專題文,大致提到三個重點:

👉強調民眾「憂鬱」時有精神醫療與心理健康需求,但健保給付太少了,故找醫師做「深度心理治療」比率非常低。

👉報導中間提及民眾因「沒有機會使用健保資源」,付不起「坊間」一兩千起跳、甚至高達數千「諮商費」。

👉訪問幾位專家欲平衡報導,闡述不同心理服務取向,結合該文「憂鬱」為例探討,雖簡述不同助人取向推廣,但並未回應本篇新聞專題與探討「心靈破網」之主軸。

我們對此類「倡議」心理健康服務訊息,需要保持對於新聞本身「預設」省思提問:

🤔民眾心理困擾,並不只以「憂鬱」為主。雖說,目前流行病學及公衛領域顯示「憂鬱症」成為非常顯著需關切之當代心理疾病,但此現象並不完全等同於民眾心理需求及欲求助課題之多樣化

🤔多少年來,訴求「健保制度修訂」,欲為民眾爭取相對平價及可親近的心理服務。體制面而言,這些年來除了民間心理服務單位承攬政府方案與計畫外各地方政府「衛政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公衛計畫設立心理諮詢門診,部分承載民眾「渴望」可親近性乃至平價的心理服務需求。但,從健保制度而言,我們究竟做了多少整體實質」回應❓

🤔長久以來,健保總額管制措施,確實使醫療資源分配有其限制。「精神醫療」與「心理健康」在整體健保資源分配中佔比極小這麼多年來,健保改革爭議常聚焦「精神醫療」與「臨床心理師」競合關係。但,同樣身為「醫事人員」的「諮商心理師」,長久以來困難於真正融入醫療體系,「諮商心理師」角色與功能,是否被客觀公正地被醫療體系認識❓(這麼多年來,一群默默耕耘於醫療實務現場的諮商心理師前輩及同道們,試圖與醫療體系連結,以及讓醫療圈認識諮商心理師)

🤔目前在「校園現場」(國小至大專院校)諮商心理師(以及部分臨床心理師投入)作為「專任專業輔導人員」服務體系,經過民國100年國教法,及後續學生輔導法建置,心理服務在校園「專任」體制終於逐漸成形校園現場,心理師所面對的心理服務需求課題相當多元,絕非一句「憂鬱」所能言之

🤔筆者初步彙整目前全臺坊間能夠成立「心理服務」的獨立機構,約僅上百家「心理諮商所」(約70多家)、「心理治療所」(約40多家)),目前實際於社區開業的同業,除需要考慮生存面向外,同時也面臨了民眾若有求助需求,常卡在對於「自費」諮商費用過高之困境,對於機構而言承接政府方案也成為兼顧生存與照顧民眾的策略。大部分,需要生存的心理師們,除了依靠較為大型機構外,甚或與診所合作,乃至於「行動心理師」投身於各機構網絡之「類似業務型態」生存方式,諸種現象如何體現「心理服務紮根於社區現場民眾如何獲得更親近及負擔得起的心理服務」。

🤔同時,民眾如欲使用心理服務資源時,需要一定程度「經濟」能力,此乃心理服務普及與紮根之困局。除非具有特殊境遇乃至福利身份資格(連結補助及福利性質的心理服務),大部分社區民眾對於心理服務而言仍相當「有距離感」(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建立在必須全額自費的角度,對於民眾而言親近感即大打折扣,並限縮心理服務可近性)。民眾尋找坊間各式「心靈/靈性」療癒方法(甚或各式媒介、信仰,乃至跨領域競合),成為了心理專業必然面對的「助人」現象與趨勢。作為心理師,我們可嘗試從心理服務定位根本反思:究竟我們期待民眾對於心理師服務「可親近性」作為政策主要方向,還是將其「商業化」主導,看重使用者付費一切回歸市場機制為重心❓在民眾基本心理健康權益及市場機制之間,我們如何平衡

💭以上,是從專題報導中,提出省思觀點💭
💭接續闡述,民眾實務面尋找心理師困局💭

📚報導中提到健保給付困境,以下摘錄本專頁另篇文章曾彙整過「心理師於健保給付小學堂(項目一覽表)」,在此摘錄(全文可連結「心理師給問嗎?EP-02-第一次找心理師,就上手?」閱讀)
✏️「深度心理治療」:限定精神科醫師執行(點數1203~1718)
✏️「特殊心理治療」:限臨床心理師執行(點數344~515)
✏️筆者認為,資料整理中,深黃色及橘色底色區塊之健保給付制度探討中較少被留意與關注面向(此類區塊與「諮商心理師」能否投入醫療體系,乃至參與健保給付制度,甚有相關)

🍀新聞中,健保給付點數目前制度,以「深度」及「特殊」心理治療,區分「醫師」及「臨床心理師」執行項目之差異。多年來,「臨床心理師」們,期待爭取自身執行「特殊心理治療」點數是否能提高,而非一直被醫療不斷以執行「心理測驗」(衡鑑)較高點數所捆綁,壓縮真正有心理治療需求民眾的服務量能(醫療體系有大量評估衡鑑需求,仰賴臨床心理師負擔)從醫院經營角度而言,執行高給付點數項目亦為成本及受益考量,這些是民眾平常很不容易理解的「助人產業」困局

🍀新聞中所提「坊間」民眾尋求「諮商費」必須負擔相對昂貴成本,此種表述方式對於坊間諮商心理服務而言,略顯沉重(若不明白箇中關鍵的閱聽人很容易誤以為「諮商服務」這麼貴,是否有什麼蹊蹺?)。在商言商,民間諮商服務資源必然也有「生存」需求,若缺少適切相關計畫補助,乃至於健保制度支持,甚或其他第三方付費機制導入(雖然這兩年長照2.0資源出現,但相關服務精緻化及心理服務輸送如何確保服務案家最佳權益仍有待探討)。純然靠民間心理服務機構本身力推「普及/親近」服務,但缺乏來自體制面較為穩健的支持力量,無疑緣木求魚。若我們參考「諮商心理全聯會」提供的「自費心理服務」參考價目(當然,各地方政府衛生局亦可自行查閱檢索各地方自費心理服務參考價目表)。民眾純自費市場,就類似於「商業化」以「使用者付費」為主考量。民眾如欲尋找心理師晤談,在坊間同樣50-60分鐘(伴侶/家庭大約90分鐘),自費負擔成本大抵約1600~4800(甚或以上)(筆者曾另撰文分享非正式訪談「學生/民眾」想像「心理師」及「民眾」對於心理服務收費價目存在之落差,有興趣可參閱)。對民眾而言,健保資源無法保障基本心理服務需求,自費市場又必須自行負擔如此高額成本,如何使心理服務更普及化乃至「親近」民眾

對願意倡議精神醫療與心理健康服務的媒體及社論要表達支持肯定。但,如何「平衡」呈現報導資訊,及更具體化回應目前心理服務開展困局,提出幾點建議及省思

✏️當談論「心理助人產業」如何「整體」思考時,必然牽涉「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醫療」、「臨床心理」、「諮商心理」彼此專業發展及養成樣態之認識。許多人都曾撰文乃至說明與宣導究竟「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有何不同?闡述專業定位與價值,甚或需常回應民眾常誤以為「心理醫師」等同於「心理師」之現象,也所在多有。因此,筆者曾在專頁「心理師給問嗎?EP-01-淺談心理師,是什麼?」一文中,曾簡述一般而言,我們可以如何理解「心理師法」為核心的心理專業,如何從「研究 & 實務」,乃至「心理師法」大傘及周邊涵蓋各種「心理助人服務」,可能呈現之產業輪廓,初步梳理之,有興趣讀者亦可參閱,認識目前心理助人產業的輪廓與樣貌。

✏️健保制度對於心理服務檢視及省思,除了爭議特殊心理治療給付點數外,醫療體制是否有可能參考校園系統建置心理服務體制的角度,試著思考「諮商心理師」如何融入醫療體系之可能(如:公立醫療機構引航促使心理健康、心理服務識能推廣)?甚或,是否可倡議坊間不同的社區醫療群(診所群),結合心理師(臨床、諮商)聯合服務之可能?文前述段落中,筆者曾提給付項目彙整表中可知,部分健保給付項目於衛福部提供資訊,未特別限定精神科醫師及臨床心理師執行項目者,或可為當前醫療場域「諮商心理師」於健保制度中可能發展潛力(實務工作中,多展現於癌症心理服務、安寧心理服務兩大區塊)。諮商心理服務潛在價值,是否能為醫療體制所看見

✏️許多對於給付制度之思辨,多聚焦於提高給付點數之論戰。對諮商心理專業而言,長久以來欲強調「能否加入健保給付制度,甚或提出諮商心理服務的點數項目申請,但卻又發現因諮商心理專業長久並非實質在醫療體制中被整體認識與熟悉,更困難與健保制度打交道。」。既然,給付點數偏低執行項目,在執行「心理諮商」、「心理治療」時較常被認為,有執行上無法契合成本效益之擔憂。筆者思考,是否有可能將較低給付點數項目,轉型成為較貼近民眾視角的「心理諮詢」服務「心理諮詢」服務專業化,已有了多年的耕耘及探討,國外也有許多研究將「諮商」與「諮詢」服務有明確的專業定位闡述。「心理諮商」與「心理諮詢」服務,目前現場已有一定程度的區辨成熟度,在實務運作是可行的參考方向。當然,坊間各種自費諮詢服務,有各種根據市場機制訂價策略,仍應予以尊重,但筆者欲強調的是對於若有經濟考量的民眾(甚或於離島、偏遠地區資源可近性較困難處),能否享有「負擔得起」心理服務的效益?長久在校園體系服務的心理師,由於需具備「系統工作」能力,因此提供「不收費」心理諮詢服務也所在多有(意即,諮詢服務長久以來,在體制內的心理師常被視為Bonus付出角度,端看心理師個人專業風格及願意為民眾發心奉獻程度)。但,「心理諮詢」理應是一種最容易讓民眾認識,及親近民眾的服務策略,同時也是值得深思「心理服務如何成為民眾給付制度建置」經驗,可參酌之。

✏️醫療場域如何思考「心理服務」連結及發揮價值之可能❓對此,或可借鏡多年來,既有所認知「臨床心理師」鑲嵌於「精神科」、「神經內科」、「復健科」、「早療中心」的思考脈絡外,亦可參考「諮商心理師」多年來與醫療體制連結嘗試於「EAP員工協助方案」、「癌症心理」、「安寧服務」、「少部分其他醫療科別」(如:家醫科、婦產科),甚或與「護理部」結合之各種「融入醫療體系團隊」合作連結經驗思考「心理師」(諮商、臨床)與醫療現場臨床科部合作之可能甚或,採醫療體系中設立「心理中心」(納入諮商心理師職類考量)運作機制思考。如:目前「臺大臨床心理中心」、「馬偕體系三個諮商心理專業服務中心」(協談、安寧、自殺)、北市聯醫近年建立「全觀心理健康中心」(全國少見包含臨床與諮商心理師單位)及「員工協助暨關懷專案辦公室」(統籌主導全院EAP業務)、新北聯醫亦有結合精神科之心理服務團隊建置、南部嘉義基督教醫院近期嘗試建構諮商心理專業「協談中心」...等,許多例子都可持續凝聚經驗對話之。

衷心期盼心理服務有朝一日,對於民眾而言,可以逐漸成為一種日常普遍「負擔得起」的服務資源,將心理服務「真正」貼近在地現場,深入普羅大眾心中🍀

------------------
新聞來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